從2016年11月24日起,“江西豐城電廠”這幾個字躍入了人們的視線。緊接著,是幾個糾心的數字:22、40、67、74!再接著是從中央到地方接連不斷的安全會議。
數字是冰冷的,不僅是那個74,那怕是120萬又如何?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在忙碌什么?是我們的腳步太快,還是我們的靈魂太慢?是什么,讓我們走著走著,就忘記了最初的方向?
安全管理是依附于生產而存在的一項工作,說安全第一,生產絕不是第二。在現實中重生產而輕安全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著。安全管理工作難開展原因有很多,諸如:政府部門監管不力、企業領導不夠重視、安全管理者有職無權等等,而且安全工作與社會發展階段的許多因素都有關聯。那么在目前條件下如何開展安全管理工作呢?談些個人粗淺認識。
首先,安全需要思考。
統計顯示98%的事故是因為人的原因引起的。人為因素中安全意識薄弱的因素占到90%多,而安全技術水平所占比例不到10。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用1513名乘客和船員的生命作為代價告訴世人一個道理——意識不到危險是最大的危險。
我們常常說屁股決定腦袋。什么意思?難道屁股真的比腦袋更厲害?不是的,所謂的屁股是位置,是一個人站在什么位置上說什么話。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專職的人員去思考安全、去抓安全管理,事故的發生必然不是偶然。當我們的生產部門、當我們的一線項目部一心抓進度、搶進度的時候更需要有專門的安全管理人員去細心冷靜去思考。法律上哪些是不允許的?規范上是怎么要求的?在危險作業前必須采取哪些安全措施?搶進度的同時哪些安全措施應該跟進?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去思考、去落實,如果一說搶進度大家都去忙著往前趕,匆匆忙忙難免會出現紕漏,當紕漏發展到一定程度事故也自然而然地會發生。
對安全的思考不僅限于施工現場和生產過程的思考,還應該包括企業發展中對安全的規劃和設想以及目標的制定。要把安全作為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下真功夫來抓。
其次,安全需要科技。
說到安全也許許多人會認為和科技拉不上關系。其實,就建筑施工來說,每一次技術的革新、每一次工藝的改進必然會引起安全保障提提升。近年來開始廣泛應用的“全鋼爬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過去,我們在高層施工中用懸挑架,雖然經過了鋼架管、槽鋼、工字鋼的多次改進,對工字鋼的規格型號也提出不同的改進要求。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容易引起安全隱患的因素。現在許多項目都在用“全鋼爬架”,從本質上避免了安全隱患的發生。由此可見,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必須加大安全科技投入,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方法引領安全生產,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來監控安全生產全過程。
第三,安全需要投入。
安全投入是安全生產的基本保障。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才投入,二是資金投入。企業應創造機會讓安全工作人員參加專業培訓,組織安全工作人員到安全工作搞得好的單位參觀、學習、取經。對安全崗位工作的職工應該給予相應的地位方便工作的開展、發放專項津貼留住人才,防止形成只有在發生事故后,在責任追究時才想起安全管理人員的現象。對于安全生產所需的設備、設施、宣傳等資金投入必須充足。
在經濟社會中,大家都很看重效益這個指標。但效益往往是與投入密切相關的。安全工作與其它工作一樣也是有效益產生的,但安全上的效益是間接的,不象生產和經營那樣直觀。在安全管理中有種管理方式為“影子效益”,說的是只有在出事故之時,你才能知道事故的直接損失、間接損失以及信譽影響有多大。這些避免了的損失就是影子效益。現實生活中忽視“影子效益”所造成的教訓對一些企業來說是非常慘痛的。影子效益的產生必然要求相關安全投入。而許多企業往往就是忽視了會產生影子效益的安全投入。住建部專門發文《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及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辦法》(建質[2008]91號)對企業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配備提出要求,而現實中安全部門與其它部門合署辦公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安全人員配備不足也時常可見。調查顯示,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和對威脅的響應能力不僅與人員經驗水平和關還與人員配備數量密切相關。一個人可以很有能力,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們許多時候關注一個地方的發展一樣,首先會去關注GDP的大小。但如果不從更深層次去發掘,很容易忽視了在“績”的背后也許犧牲了許多本不該犧牲的因素。是否付出了太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安全生產是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和保證。企業作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細胞,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許多時候我們更多地關注了經濟,而遺忘了細胞自身也需要成長。首先得保證了細胞的可持續成長才能談到經濟的可持續性。畢竟在經濟細胞這個詞語中細胞才是更重要的。如果只重視短期的經濟指標,而忽視了安全,企業終究是不可持續發展的。
第四,安全需要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于1986年針對切爾諾貝利事故最先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為的就是解決核安全問題,所以安全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事故致因理論的發展史。在安全生產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對于預防事故的發生,僅有安全技術手段和安全管理手段是不夠的。當前的科技手段還達不到物的本質安全化,設施設備的危險不能根本避免,因此需要用安全文化手段予以補充。安全管理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依賴于對被管理者的監督和反饋。由管理者無論在何時、何事、何處都密切監督每一位職工或公民遵章守紀,就人力物力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這就必然帶來安全管理上的疏漏。被管理者為了某些利益或好處,例如省時、省力、多掙錢等,會在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無視安全規章制度,"冒險"采取不安全行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不安全行為都會導致事故的發生,這會進一步強化這種不安全行為,并可能"傳染"給其他人。不安全行為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為的結果必然是發生事故。安全文化手段的運用,正是為了彌補安全管理手段不能徹底改變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先天不足。
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突出“以人為本”這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安全理念滲透和安全行為養成),內化于思,外化于行,不斷提高廣大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把“安全第一”變為每個員工的自覺行為。
第五,安全需要“用心”。
我們每個人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到背上書包去上學,父母叮囑我們最多的是“小心”。“當心”、“小心”,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詞語。說到底是在提醒要安全,可見,安全離不開“心”。過馬路時遇到紅綠燈一不小心,早邁了腳步,就有可能被輾到車輪底下。走過工地時,如果你只顧向前,忘了看頭頂、沒有當心腳下,不是碰了頭就是扎了腳。風險總是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相伴而行,我們只有時時刻刻“當心”、“小心”、“用心”,才能識別風險、消除隱患、杜絕事故。
安全的需要還有很多:安全需要制度、需要責任、需要擔當、需要壓力、需要考核……不是安全需要的多,而是因為安全本身就有“全部”的內涵。安全對個人是一種家庭責任,對企業是一種社會責任,對國家是一種和諧穩定的需要。但無論如何安全離不開一個“心”字,只有用心去思、去想、去管、去做,去敬畏自然、去尊重生命,這樣,安全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把秋衣扎進秋褲里,把秋褲扎進襪子里,是對冬天最起碼的尊重!”這是一段網絡流行語。是的,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同時也應該尊重生命。那么,我們對生命的起碼尊重如何體現在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上呢?我想: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事故前面,這是我們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